|
今天有人顶起了“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帖子,到让我想起当年自己赏月的创意了。不知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朋友们,有谁还留存着当年学生时代的风月情怀啊……
/ a F3 m# F/ C" _3 C- M! ~1 d( ^6 P, ` ~' G* Y+ J% K
唐朝月色 ——2001.9.29
- M4 R8 n. I* W$ w, ~
" b4 N( I z v, V" U 今人的月色已远不如古人的浪漫了。 & \. i/ a1 P6 k$ L- |; J! h
, z6 c0 X/ _ I3 D( A. f1 K
我是这样认为的。希望不是因为现代的文明让人们看清了月亮姐姐脸上的痘痕。反正我的视力是越来越差了,看起月色倒反而多了些许的朦胧。呵呵,这是不是叫做“塞翁失马”呢?:) 1 Y9 V: T( w |, k Z# |% r
% x/ Y' W7 ]8 W 我想我是爱月的。虽然与今月保持了无奈的距离,但心底里却印下了唐朝古月的那份多情、妩媚和温婉,既有冷艳的成熟,亦不乏孩提的顽皮。 . g3 V$ V6 K1 U+ u! J
5 g8 P* V8 r# p$ X0 I2 N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明月本是有情物,“清风明月苦相思”嘛!幸而这份相思不曾落单,“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伤情的人啊,望月时只是一味的望,难道只知“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吗?却不想月儿的爱已更胜一筹。你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人呢?“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分明是“萧娘脸薄”、“桃叶眉长”,人却要反怪月色的多情。到头来“千里佳期一夕休”,人便“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当然,月儿才舍不得走呢,“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看来,不等到清风入心,不等到明月投怀,这份相思的缠绵真的要“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3 ?5 s8 M9 I' h' v2 X+ f; j
" J' `7 N& j3 {: _" Y( J
“娥眉山月半轮秋”,我却不知为何会有冷月的说法。是因为“秋月颜色冰”吗?还是因为“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缘故?要么就是古人今人对“冷艳”所达成的共识:“冷”是“艳”的最高境界。我们更多的说“星光灿烂”、“月光皎洁”,就是因为月儿也苛守着《女儿经》里的“笑勿露齿”,所以才不轻而易举的灿烂,只是娥眉月的微弯,只是弦月的半遮面,只是满月的含笑无语。这都是失却古典美感的现代浪漫所不能企及的吧。当然,也有小学生在作文里喊:“月亮阿姨笑弯了腰。”怪不得张爱玲惧怕儿童的眼睛,那是一双可以洞察事物另一面的眼睛。你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古月亦不乏现代的活泼啊。“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热闹的时候她也往人群里钻,仿佛是想混个脸熟。 1 a7 g0 A9 y5 w, i
, e6 D% J6 W5 f! g8 J" j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此这般的明月怎能不引人爱怜?也难怪唐人要爱得“五体投地”了,只要是“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甚至于六岁的幼女也“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只可惜罗带飘飘,却未能将唐人拜月的风俗流传下来。今人虽也偶拜月姥,却只是为求得美满的姻缘,还会有谁象李白那样《把酒问月》,那样《月下独酌》?古来视明月为知己者不乏其人,而他年我若为明月,必视李兄为唯一知己而“永结无情游”。因为只有李白一人洞穿了爱月的真谛:”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是啊,只要你无意于追攀,她自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所以才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才有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如此的“醒时同交欢”,今人又有几人能体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儿的妩媚,月儿的温婉,全都在爱月人的心中不言自明了。
. U6 H% o5 ]7 C3 W: T
( ?% q' a" x+ l% Z, w! R9 b) X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否也有人象我一样,今夜且醉在这无尽的唐朝月色中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来吧,朋友,十五良宵何所赠,唐诗句里觅青辉。让我揽这一笼唐朝月色赠你,权且让远方的你分享我秋夜的乐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 w, E" m, }& o0 U(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