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证变认钱,谁来监管认证者 5 w7 T. h) A7 U/ i1 a2 {* z
/ t. o. O5 f. I8 F+ F
/ o( W0 q4 ~: J0 u* n
5 {/ ]" J" A7 j' q5 @* [, Z8 \" d# _. s$ B: |
从一把蔬菜,到一辆汽车,到一家企业……“认证”二字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认证,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是消费者信心的第一道保障。然而,“乱认证”“假认证”近年来屡禁不止,让人们对这项提供诚信保证的行为本身的诚信度发生了怀疑。( o) z/ J% E) _, }* o
, S$ ]% {, s0 C! @4 c8 P0 f
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综合来看,这几种认证均存在“潜规则”:% q; p5 A" V' c; n& @
! P' z- |/ u4 v. [+ K
——“钱规则”。3C认证是国家强制性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在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澄海,这一认证市场基本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负责。汕头市奇正玩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中轻联检测员来厂检测,一般有两人,每人要给1000至1200元红包,报销路费没有收据,用信封装给他们,这是多年的潜规则了。不给钱的话,就只能等着‘小卡卡’喽。”2 j2 ?- |2 @% K! a8 R
R4 y8 [7 y. e5 K
——瞒天过海。记者还以蔬菜合作社的名义与上海一家有机食品认证的咨询机构取得联系。机构负责人唐先生说:“和我们合作的认证机构的审核员我都熟,我们会想办法让你过,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唐先生出具的合同中的确写道,咨询通过率100%,保证拿到证书。
) q6 K- c9 i# Z/ Y4 T7 @( s( r: j K, K" k5 @; x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见过不少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有些农场甚至就弄两个过滤桶,就算是水处理过了。水源地和外面的水源直接相连,在检查前几天人工关掉,到检查时就能通过。3 {' E H8 {1 w9 @8 d- J2 [1 b
4 a1 N9 i: f2 p$ E# }) S3 R* o( \
澄海玩具协会秘书长蔡杰臣说,许多中介帮企业出“馊点子”通过认证,比如到市场上买一个产品当作正规产品去送检。而许多企业图方便和便宜,往往会选择这种“灰色合作”。
5 i U- z W% _' \( n; H" o: Y0 @- w1 l! N/ [
认证,本意是传递信任,增加价值,权威的认证还可以减少因重复认证带来的交易成本。然而,事实上由于目前认证市场上的种种“潜规则”,不但没能给认证者贴上“诚信”标签,反而增加了成本。某认证机构内部人士透露,现在ISO9000系列认证已开始受到业内质疑,“谨慎的企业往往会直接派人去对方公司进行审核”。
4 K6 h7 H) \1 {$ F S/ k! A! j; t+ |; p0 T8 e4 T9 z% x3 C
3C认证更是出现了“国内认,国际不认”的尴尬局面。“因此,做出口生意,还要另找外资认证机构检测,这些外资机构的费用更高,要求更严格,企业的负担更重。”蔡杰臣说。 # T' Z2 C! D4 q7 {6 b5 J& S
# |# q! V& m# |' G" H
面对种种乱象,相关部门不断出手治理。但是,为什么认证领域顽疾犹存?8 D& `/ A* R8 d: K- D
" x, I2 l v1 _+ p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认为,要加强对认证机构监管。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同时,进一步放开认证行业这一第三方服务市场,通过市场优胜劣汰,让失去信誉的认证机构自然淘汰。
/ a8 B8 j" }8 @( [" N8 K6 k: d) } w: G9 t
据新华社电: a, M% o+ E" \' z8 {
5 s4 X7 B/ |. w. Z! a0 w# P
|
|